第三季度,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30%,为近5年最大降幅!也是宝马全球市场中表现最差的。
降价求量奏效后,又欲保价格、保品牌,却不曾想再陷销量“苦海”。挣扎一阵,宝马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,回到“以价换量”的老套路上。2024年7月,宝马试图通过退出“价格战”,以“保价”的方式恢复高端豪华的品牌形象,同时稳定新车销售价格,防止背刺老用户。此消息引发业界担忧。当下经济环境,豪车降价容易,涨价难!
「图片来源:宝马集团官网」10月10日,业界担忧成真——宝马集团公布数据显示,2024三季度,该集团在华销售14.77万辆(含宝马、MINI),同比下滑29.8%,降幅远超其他主要市场,是其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。这直接导致宝马集团三季度全球销量下滑13%,为54.09万辆;全年累计销量(1~9月)同比下降4.5%。9月下旬,也就是宣布退出“价格战”约两个月后,宝马重新决定,下调相关车型售价。
不得不说,宝马之变化速度,这次终于赶上了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。1、卖不好,修不完,赚不到
曾几何时,BMW这个驾控爱好者的心头所好,即使不再那么纯粹,依然能够在中国市场“呼风唤雨”。但随着中国品牌崛起,巴伐利亚的“蓝天白云”,似乎已越来越难飘进中国消费者的心里。
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(简称“流通协会”)统计,今年8月,宝马在华销售3.7万辆,同比大幅下降46%;若仅统计华晨宝马,8月销售3.49万辆,同比下降42%。这堪称“腰斩”的下滑,也为宝马回头参与价格战埋下伏笔。此外,据流通协会统计,占集团整体销量超90%的宝马品牌,今年前8个月在华累计销售45.8万辆,同比下滑11%。同期,其中国市场3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销量占比仅为51%,对比2023全年61%的比重,缩水明显。另外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(简称“乘联分会”)数据显示,中国30万元及以上市场,1~8月累计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.1%。
「图片来源:乘联分会」中国市场与宝马的“一增一减”,不仅意味着宝马在中国不再如曾经那样受人追捧,更凸显宝马在高端市场的份额正被其他品牌,尤其是自主高端品牌不断蚕食。此时,回过头再看宝马当初退出“价格战”的决定,显然其高层过于乐观地预估了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。以至于一时“嘴硬”,却被打得措手不及。正所谓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消费者既然已经知道宝马能如此“实惠”,那么价格回涨自然更无人问津。毕竟,如今中国市场有太多强调运动、操控的高端中国汽车品牌,可以作为“蓝天白云”的平替,并且它们更加实惠。
无奈之下重返“价格战”,又真能帮助宝马挽回多少局面?但返与不返,宝马已无选择。不过,对宝马而言,所面临的压力,并不仅来自中国市场。今年3月29日,宝马宣布在中国召回3.9万辆汽车,包含宝马X1、X5、7系等车型。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制造原因,集成式制动助力装置(DSCi)的电机位置传感器电信号受到干扰,可能导致DSCi无法提供辅助制动,影响防抱死制动系统(ABS)和动态稳定控制系统(DSC)功能,存在安全隐患。
「图片来源: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」时隔约半年,9月11日,召回范围扩大至宝马、MINI、劳斯莱斯三个品牌共计36.6万辆。仅中国市场,宝马就需要最终为用户免费更换41万套DSCi装置。据宝马集团公开资料显示,全球共有150万辆旗下产品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。由此导致交付延期,将会对宝马集团今年销量表现产生影响。与此同时,如此大规模全球召回,产生的成本,也将影响宝马集团2024财务表现。「图片来源:宝马集团官网」
9月10日,宝马集团已宣布下调2024年财务指引。首先,将交付量从此前的“小幅增长”调整至“小幅下滑”;其次,2024年息税前利润率由8%~10%调整为6%~7%;第三,资本使用回报率从15%~20%调至11%~13%。此公告一经发布,让原本在上半年,净利润就已同比下滑14.6%、缩水至56.56亿欧元的宝马集团,更被资本市场看衰。当日,宝马集团股价大跌近12%,其美国存托凭证(ADR)下跌10.44%,报收25.57美元。
「图片来源:宝马汽车(BMWG)股价K线图」今年以来,这家德国汽车巨头的股价累计跌幅已达23%。销量、业绩双双受挫,宝马在资本市场的处境也愈发艰难。2、都是“设计”惹的祸?
“开宝马,坐奔驰”——出生于上世纪80、90年代的人,从儿时起,便被强行灌输这一概念。以至于当这一代人成长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时,宝马便是衡量一款汽车操控表现的标杆。笔者依旧记得,E90那代宝马3系,为了追求驾驶体验和操控性,最初的版本在车内空间布局上,甚至牺牲掉了水杯架。
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为了讨好年轻消费者,梅赛德斯-奔驰变得越来越运动。反倒宝马为迎合更多人的喜好,变得越来越“温柔”。这让相当一部分驾驶过“老”宝马的人,都不禁发问“宝马还是不是曾经的那个宝马?”除了驾驶感受愈发趋同,近年来,宝马的产品设计,似乎也愈发令人难以接受。
虽说产品的外观设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总不应为了增加人们的讨论度,将产品设计成被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高度。“鼻孔”(进气格栅)越变越大,每当宝马新品发布,相信不少人都在猜想这一次“鼻孔”还能大到什么程度。本意是在致敬经典,但宝马的设计就只这一点值得致敬?亦或是否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更多如“霍氏弯角”那样的经典设计?哪怕是由克里斯·班戈主导宝马设计的17年间,虽伴随争议,但经他手设计出的“宝马”,却不乏经典之作,甚至依然影响着当下的宝马产品设计。宝马似乎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。
10月1日,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Adrian van Hooydonk领导下的全新设计部门正式成立。前极星设计总监Maximilian Missoni和前MINI设计总监Oliver Heilmer之间,到底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,值得期待。不过,操控、设计上的争议,并非宝马在中国市场走向没落的根本。从早期的清洁柴油计划,到2014年推出插电混动的宝马i8。在一众豪华品牌中,宝马对于清洁能源的态度一向积极。只是在经历插混与纯电之间的摇摆后,宝马开始执着于“油改电”直到今天。
反观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,从平台架构到“三电”,再到智能化,设计的底层逻辑就是基于新能源。从“骨架”上,便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距。这就导致中国消费者并不如以往那样,也乐于为宝马的纯电产品买单。当然,宝马也在推进自己的纯电平台计划。从集团层面,与长城汽车合资成立的光束汽车,本应是宝马集团加速其电气化进程的重要机遇。但首先落地的纯电MINI,吸引消费者的仍是品牌固有的格调和情怀,这也注定了它的受众群体偏向小众。为大众化产品投资66亿欧元研发的Neue Klasse纯电平台,首款产品落地,也是一年半以后的事。在此之前,宝马仍要靠“油改电”硬撑。
只是届时,宝马还能领先或是跟上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步伐吗?3、Views of AutosKline
中国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优势,已成为包括宝马在内,欧美日汽车巨头的普遍共识。与其花大力气苦苦追赶中国电动汽车,倒不如在氢燃料、固态电池等方面发力。从宝马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消息,似乎能够瞥见其下一阶段战略规划。9月初,宝马与丰田签订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全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,携手研发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。根据计划,宝马将在2028年正式推出首款面向市场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。
传统化石燃料之后,清洁能源的发展,似乎要真正进入到“百家争鸣”的阶段。但这终归都是后话,毕竟4年之后,汽车能源形式的发展是否能朝着宝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,暂无定论。眼下宝马回过头来,再靠“以价换量”,脱离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的“苦海”,以期3个月之后,保住集团全球销量“小幅下滑”的目标,更为迫切与实际。正所谓“苦海无涯,回头是岸”,宝马若想在当下的市场浪潮中,重新踏上“销量稳健”之岸,或许向“价格”妥协,不失为权宜之计。文字为【汽车K线】原创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号文章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。同时,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!股市风险大,投资需谨慎!